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,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、源远流长:强调仁爱,强调群体,强调和而不同,强调天下为公。吃苦耐劳、勤俭持家、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,世代相传。所有这些,对家庭、社会和国家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。
2017年12月6日下午3:40,穆晓峰博士开启了光华剑桥国学系列课程的第一讲:《周易》 - 中国人献给世界的最高智慧
《易经》为什么“神秘”?为什么称为“帝王之学”?
《易经》为什么称为“中国人贡献给全世界的最高智慧”?
《易经》到底是什么?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系吗?
带着这样的疑问,让我们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硕士、博士,香港国际商学院助理教授、国家心理咨询师穆晓峰博士一起走进《易经》,掀开中华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!
从名校校训讲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,从天安门城楼讲到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,风趣幽默的语言,让全场掀起阵阵热浪。穆博士用浅显易懂的道理,揭开《易经》神秘的面纱:它是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的大智慧。“从古至今,我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《易经》。”从历代皇帝名字到宫殿名称,从韩国国旗到中国的四大名著,《易经》无不彰显着它独特的魅力。
这堂别开生面的《周易》课,扫清了不少同学对《易经》和八卦、五行的误区,用贴近生活的语言把同学们带入了全新的领域。一堂课下来,大家渐入佳境,掌声不断,在知识的海洋里畅快遨游。随着《易经》在国外地位的日渐升高,作为年轻血液的你们,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日渐长大,将来的某一天,定会将它发扬光大,让世界重新认识充满魅力的中国!
看看接下来一带一路,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智慧,都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精彩课程。
第二讲:传统文化的重要性
——今天我们为何还要学习传统文化 ?
课程提要:
• 如何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?是我们的能力还是我们的美德增加了我们的个人价值?在当今社会认知增强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,美德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否被我们忽视了?
传统文化对个人发展的作用
知人:认识自己(文化传统中的自我),反省、修身、立德之教
论世:认识他者(文化他者)、认识世界
第三讲:探索欧洲精神家园
——古希腊哲学精讲
课程提要:
• 两大古老的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融,最终形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西方文明形态。我们将探索这两大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哲学,并追问两大文明能够完成统一的根源。
• 中西方古代思想各具鲜明特色,那么两者在表面的差异背后,是否具有某种重要的一致性?
第四讲:蓝眼睛看China
——五百年来西方对中国的认识变迁
课程提要:
• 丝绸还是瓷器:“China”词源小考
• “图”说中国:中国人形象的变迁
• 从“汉学家”到“中国研究者”:痴迷于中国的西方人
第五讲:东西之间
——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历史与现状
课程提要:
• 第一部分:从中东地区自身历史出发,进行概念梳理。
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经典比较;伊斯兰教兴起
古丝绸之路;十字军东征
• 第二部分:结合东西方对于该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成果,通过对该地区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现实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。
恐怖主义问题;巴以问题;“一带一路” 倡议
第六讲:中国民俗文化
课程提要:
• 日用而不知 – 民俗概论
民俗的定义;民俗的分类
• 锦绣服装 – 中国服饰民俗
中国服饰习俗;中国服饰历史;少数民族服饰
• 飞禽走兽 – 中国饮食民俗
中国传统节日民俗;饮食文化
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作为未来的栋梁之材,青少年走进国学,了解国学,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,提升儒雅气质,储存丰富的语言知识,完善自我,让孩子在大心胸大格局大境界中走得更远,才是我们“厚积薄发”的源动力!